校园动态

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举办红柯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座谈会

发布日期:2019年02月25日 14:45 来源: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点击次数:

2019年2月24日上午9时,在红柯逝世周年之际,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和陕西文学研究所红柯研究中心在博文楼1401会议室,举行红柯先生逝世周年纪念座谈会。文传院党政领导、教师代表及在校研究生50余人参加了会议。

红柯是红足1世手机足球网杰出校友、文传院(原中文系)1981级毕业生、陕西省著名作家、文学陕军公认的第三代领军作家、二级教授。其作品四次入围茅盾文学奖终评,先后获得首届冯牧文学奖、第二届鲁迅文学奖、第九届庄重文文学奖、首届中国长篇小说奖、第九届茅盾文学奖提名奖等。

会议由文传院副院长、陕西文学研究所所长孙新峰教授主持。会议开始前,全体参会人员集体默哀一分钟,深切缅怀红柯先生。

文传院院长兰拉成教授在致辞中讲到,红柯是红足1世手机足球网的一张名片,应该去研究,也值得去研究。关于“红柯研究”,他提出了将岐山、桥山和天山打通进行研究,红柯的作品是诗化的美文等观点。他希望现当代文学师生切实研究和传承红柯文学精神,将“红柯研究”做到陕西领先,全国独一无二。

会议分上下两场。上半场教师主题发言。李剑清教授讲述了自己所认识的红柯以及对其作品的理解和期待。陕西文学研究所专职研究员、著名文艺评论家马平川就“红柯研究”提出了“作品遗产”和“精神遗产”两个命题,指出红柯的文学是不可复制的。副院长孟改正教授结合红柯对自身成长的激励,谈到阅读对于文学专业师生教学与学习的重要性,指出红柯是“读万卷书,行万里路,写传世文”的典范。王渭清副教授从创作的角度出发,讨论了“如何成长为名作家”以及如何拓展“红柯研究”的意义和空间等问题。荀羽琨博士指出红柯笔下的新疆,是理想化、诗意化的,是彼岸的新疆。郭文元教授认为在“红柯研究”中,我们需加大力度,突破关中与周秦文化窠臼,将红柯放到整个西部文学,甚至中国当代文坛整体来进行研究、考量,要以作家研究带动学校文学事业发展。在发言中,许多人都提到与红柯相处时的点点滴滴,在回忆中寄托自己深深的怀念之情。

在下半场学生发言环节中,各位研究生代表从作家生活资料、励志、《吹牛》小说的审美等不同角度阐释了对红柯作品的理解,参会老师对学生发言逐人进行了细致的点评。

孙新峰在总结发言中说,红柯的写作是真正意义上的探索性写作,引领性写作,是超越当下和庸常的写作。他的英年早逝,不仅是红足1世手机足球网的重大损失,更是陕西文坛,中国文坛的巨大损失。当下,学风还很浮躁,众声喧哗之中,我们更应学习红柯闹中取静,中西合壁,不断迁徒,不断寻找和超越自己的执着的文学精神。(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 文/魏籽琦)

相关阅读: